文章內容
你最近有沒有看 Webinar 學習新知識?或者訂閱一些影片頻道來學新技能 (例如寫電腦程式)?
全球疫情繼續發展,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雖然有很多公司面對重大危機,但某些新興行業卻乘勢而起,火速發展,其中一個較少人留意的行業,就是「知識付費」了。
你知道甚麼是「知識付費」嗎?簡單而言,就是上網付錢去學習知識。這類平台在香港較少見,其實早在 90 年代,美國已經成為知識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大眾以付費訂閱的形式、去購買有價值的信息,早是習以為常。
而在 2016 年,中國踏入「知識付費元年」,「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等知識付費品牌紛紛上線,整個市場規模到 2018 年已超過 49 億元,用戶規模達到 2.9 億人次。進入 2020 年,不少平台更因時勢而爆升,好像知乎公佈其付費會員數目一年內增長了 4 倍,真真正正是知識有價!
為甚麼知識付費有得做?在香港又可如何效法呢?
利用碎片化時間 滿足強烈學習意願
隨着網絡技術發展及智能手機普及,用戶可以輕易獲取錄音、影片、圖文等訊息,網上傳播的成本也減低,加上現今人人一部手機,無論是行街、坐車、排隊甚至等人,都可以用瀏覽資訊,因而擁有大量碎片化時間。
知識付費就此「乘虛而入」,成為了新興的學習方式,很多人希望有效利用時間獲取優質訊息,這種方式更廣受年輕人歡迎。很多人通過知識付費,緩解自己因缺乏學習而產生的焦慮,大力推動了知識付費平台的高速發展。
國內知識付費平台
目前國內的知識付費平台,總括來說可以劃分為知識問答、知識店鋪、付費社群三種類型。
知識問答型:
一問一答的直接解決提問者問題,以付費查看回答獲利,回答者只需回答一次,後續除提問用戶之外,其餘的用戶都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來查看回答內容,可實現一對多的營運模式,例子如知乎。
知識店舖:
別名是 SaaS 型知識付費平台,例如目前大多數的知識店鋪如短書都在微信上營運。內容創作者可購買知識付費平台工具服務,並通過該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建立自己的知識店鋪。
付費社群:
內容創作者為核心的知識內容服務社群例如「得到」,用戶加入付費社群的成員,就可直接和內容創作者進行問答、交流、評論等多種互動形式。
國內知名知識付費平台:喜馬拉雅、得到
「喜馬拉雅」創立於 2013,坐擁 4 億用戶,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在線移動音頻分享平台。平台的內容生產由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戶原創內容) +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專業生產內容) 組成。平台上有大量知識網紅和超過 10,000 個付費課程,涵蓋商業、外語、音樂、親子等 16 個項目。
除了線上付費內容之外,喜馬拉雅還打造了「萬物有聲」計劃,在汽車、智能家居等終端裝上 App,讓用戶能夠通過語音在駕駛、家居等環境自動播放音頻,使用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得到」創辦於 2015,由邏輯思維團隊推出並主打知識服務的 App,通過訂閱專欄、付費音頻、電子書等方式為用戶提供精品化的知識內容。全部課程都由得到平台和專家共同策劃製作,內容涵蓋職場、理財、教育、文學等多個專業領域。平台通過邀請名人主持專欄主講,製作高質量的專欄,吸引不少中產階級的用戶。
香港市場潛力:廣東話知識付費平台?
知識付費可以鼓勵優質內容的產生,加上沒有入門門檻,可以帶動全民終身學習的正面風氣。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社會競爭激烈,不少人為了增加職場競爭力,都希望以學習化解焦慮。
此外,香港在職人士工時長,以知識付費產品主打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學習模式,正切合香港人需要,能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新知識,以及學習生活所需技能。隨着香港越來越多人習慣使用移動支付,相信是發展本土知識付費市場的好時機。
目前知識付費平台內容都以普通話及英語為主。如果有平台能夠以廣東話及香港人為目標用戶,去定制知識付費內容例如:金融財經、情商管理或提升職場競爭力,一定能夠吸引更多人願意花錢學習。
知識付費發展火熱!3種方法靠「賣知識」賺錢
撰文:Stephanie
圖像設計: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