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於 2020 年 4 月正式進入 5G 時代,5G 的特點除了是大家上網更快、看影片更順暢等耳熟能詳的好處外,其實真正的轉變在於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及支援各個行業的創新應用,發展成智慧城市。之前我們已討論過物聯網對商界的影響,今次我們便談談「智慧城市」所帶來的不同商機。
2008 年,「智慧城市」(Smart City) 的概念由美國 IBM 公司提出,簡單來說是指透過創新意念和方法,運用資訊、通訊和其他新科技,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加以連貫和整合,使資源運用更具效率,達致優化城市管理及服務,改善環境,為市民帶來優質的生活。
香港創科局 2017 年推出《智慧城市藍圖》,提出 6 個範疇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由逾 70 項措施組成,將於未來 5 年實施。不過,不少評論認為香港距離成為真正的智慧城市如巴塞羅那、巴黎、三藩市和新加坡,似乎仍有漫漫長路。
香港政府在 2015 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聰明九龍東」計劃,以九龍東作試點,安設智能交通燈,以提升人與車輛的暢達度。不過,有團體做過測試,設計其實相當簡單。計劃還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向車主提供實時的停車位數目,以增加交通消息流通,令車主能方便地找到合適的車位,但由於只有約少數停車場參與計劃,未能全面應用。
不過,「智慧城市」強調市民、創新者與新興科技之間的協作關係。「智慧城市」的成效不但在於硬件的配套,更取決於市民的靈活性、參與及創意。要政府引入不同的新興科技並不困難,但難度是如何激發市民的創意,樂意善用科技帶來的優勢,改善城市現存的問題,提升大家的生活質素。
香港近年也開始加緊腳步,其實不少消費者已做好日常數碼應用的準備,但 Google 研究顯示僅有 50% 本港中小企認同數碼化是公司未來的重要發展,這絕對追不上市場需求,數字更遠低於廣州及深圳。所以,僅靠政策調整並不足以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智慧城市,各行各業都需接受變革,參與香港的未來。
智慧科技時代來臨,中小企業若懂得運用 IoT、AI、AR、VR 等智慧科技,同樣能創新服務內容,讓小店也有大商機。企業必須先在內部變法圖強,以創新技術或服務模式改造企業,才可以虛實整合、跨界運用的全新商業形態讓自己緊貼市場潮流。
舉例,香港知名汽車企業大昌行集團將業務流程遷移至 Microsoft Azure 雲端平台,並採用 Dynamics 365 集中管理客戶關係管理 (CRM) 記錄,為旗下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人員進行數據分析並提供建議,並將不少日常工作流程自動化,讓前綫員工能夠集中以更個人化的方式與客戶互動。
因此,提升企業團隊持續學習、運用科技的能力是非常關鍵。企業管理層面對最主要挑戰是缺少專業技能、資源和持續的學習課程。企業可以善用一些平台如 Microsoft 推出業界首個人工智能商學院 (AI Business School) 的免費網上課程,協助本地的商業專才及企業領袖掌握 AI 相關的知識,並同時了解如何在企業內部培養 AI 文化,從而令他們更有信心於企業內推動數碼轉型。
企業應鼓勵員工多接觸數碼技能,更完善地裝備自己,在數碼時代中保持競爭力。另外,企業也應關注政府目前透過「資料一綫通」(data.gov.hk) 提供的開放數據服務,其中包括 3,200 個資料集和約 1,200 個應用程式介面 (API),涵蓋 18 類公共資料,供公眾免費使用,數據可用作編寫應用程式。
撰文:Stephanie、Ray
圖像設計: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