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成為會員
接收最新資訊、活動及優惠!
新冠疫情期間,除了西醫打針食藥的方法,具有悠久而豐富歷史的中醫也受到世界衛生組織 (WHO) 關注,透過調理和固本培元的方法去治療患者。近日,市場研究機構IDC發佈了《2022-2026中國醫療軟件解決方案市場預測》報告,中國將投入大量資源推動醫療科技發展。而隨著本港5G服務開通、疫情使各大醫療機構對科技的接受程度增高。
此外,香港人對於中醫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中醫業界也積極探究如何應用科技去實現轉型。最近,英華書院的學生就率先建立了一個中醫應用AI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的應用程式,透過收集脈搏數據,以及利用聊天機械人 (Chatbot) 理解求診者的情況,為中醫師全面呈現求診者的健康狀況,提升診症效率。

這個設計更在微軟 (Microsoft) 舉行的「Microsoft Imagine Cup Junior AI for Good Challenge」比賽上勇奪全球十支優勝隊伍之一,未來更有可能推出市場。目前來說,高速發展的科技已經在不同範疇上,協助中醫邁向更專業化。
發展 1:利用數碼化及圖像,全面呈現求診者情況
以往,當我們選擇中醫師時,多偏向選擇經驗老到的中醫師,或經朋友、家人介紹,因為我們相信中醫師是靠經驗去提升診症準確度。但隨著科技迅速發展,中醫業界亦逐漸利用數據和圖像去提升診症效果,例如市場上就有數碼版的中醫把脈診儀,以數據和圖表呈現脈像,協助中醫師能夠更清楚地與患者溝通,提升求診者的滿意度和黏著度。
另外,英華書院的得獎傳統中醫科技應用方案,也有研究以智能穿戴式裝置去測量求診者的脈搏,加上微軟Lobe機器學習工具,分析及判斷病人的脈象,作為中醫師配藥的依據。

發展 2:利用AI及大數據,遙距中醫問診
遙距問診服務先在外國流行,以往一般以西醫為主,而在新冠疫情下為減少病毒感染風險,這項服務迅速普及。有份研發遠距中醫服務的新創公司「醫師go」的CEO司徒昌指出,中醫以「望、問、聞、切」問診,但無法隔空把脈,因此使用遙距問診有限制;不過但遙距問診對治療慢性、低風險及都市病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可以為長期病患提供覆診的替代方式。

疫情下,醫管局就以幫助受「長新冠症狀」困擾的人士推出「網上中醫遙距診症服務」,透過科技讓市民對中醫服務使用大大提升。另一新創公司「為我健康」也突破限制,嘗試研究以人工智能去辨認不同的舌頭形態和顏色,使中醫師能遙距「舌診」,輔助中醫師診斷遙距診症。

發展 3:利用 AR 中醫教學,進行針炙
中醫學歷史源遠流長、亦著重概念,例如人體身上就有370個穴位,傳統中醫學利用「針炙銅人」讓學生理解穴位,不過靠書本、銅像也未必能令人融會貫通地理解這些概念。
2020年,香港醫學博物館就推出利用擴增實境 (AR) 等科技,在電子工程師的幫忙下設計出「3D針炙銅人」,並將難以理解的概念以聲音、文字、影像等多媒體呈現,例如一個穴位就可配上很多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除了讓參觀者理解中醫概念之外,最大的幫助是讓中醫學生具體理解該穴位與那些病症有關。

同時,這個「銅人」配上定位系統、紅外線發射器,通過追蹤用針者指針位置及判斷指針是否指向正確的穴位,判斷下針的準確度,讓中醫學生可以得到實在的練習機會。
想在香港開公司?你必須留意的5件事
撰文:Stephanie、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