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公司的行銷策略,都是按行銷漏斗去設定:由吸引客戶、到客戶對品牌忠誠,是由上而下地直線發展。不過,隨著流動網絡發展迅速,客戶隨時隨地可以物色產品、輕易購物,消費模式變得沒有特定路向。所謂知己知彼,要被客戶選中,首先要知道他們的消費模式有何轉變:就是一切以「我」為先!
以往消費者角色較被動,但自從搜尋引擎出現,他們有任何需要,可以上網作資料搜集,小至雨傘、牙刷等日用品都要搜尋一番。部分消費者即使未有購物的頭緒,都會搜尋「購物清單」。
企業可以善用內容行銷,讓消費者透過你的品牌,已經獲得所需的資訊。不少化妝品牌都會在 YouTube 上,教用家如何用產品,化出完美妝容,增加客戶的購買慾。
過去兩年,有「我」作為字元的搜尋增加最少 6 成,反映消費者期望品牌提供更個人化服務。企業需要定期分析客戶的購物記錄、點擊率等,讓服務更貼心。
以淘寶天貓為例,網站會跟據消費者的搜尋記錄、購物取向,為客戶列出推薦清單,或者「猜你喜歡」,令客戶買完一件貨物又一件。品牌的成功,也印證了服務貼心的效用。
由搜尋到付款,消費者動動手指頭就完成交易,因此他們比以往沒有耐性。過去兩年,Google 上對「同日出貨」的搜尋,就多了1倍多。企業必須保障交易過程流暢,方便客戶以最快、最簡單的方法獲得所需。
網購巨頭 Amazon 近年推出 Amazon Go 無人商店,客戶有一 App 在手,在入口處確認身分,選好貨品就可離開,不用排隊付款、不用等貨物運送。店內的形象感測器,配合雲端技術,追蹤客人拿了哪些商品來自動結帳,完美示範了自動化、無阻礙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