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留意現時銷售市場的產品,大多以「視覺」為主?例如影片、手機、遊戲等都是「看」得見的娛樂;但隨著科技不停進步,根據通訊設備大廠愛立信 (Ericsson) 的調查,消費者預測在 2030 年以前,科技與人類大腦意念、以及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等「五感」,將會在現實生活中為人類帶來全新的體驗與有益的服務。
現時「五感」中的「視覺」有「VR 虛擬實境」,聽覺有「8D 環繞音效」,但「觸覺科技」(Haptic Technology) 相對被忽視。根據 IDTechEx 研究報告,2030 年全球觸覺科技市場規模將接近 50 億美元。雖然目前觸覺科技技術有高成本和高耗電的問題,但相信科技人員在不久將來能夠突破這盲點,不同運用觸覺技術的產品將會面世。
還記得 Apple 在 2017 年 發表 iPhone X 時,將陪伴 iPhone 走過 10 年的 Home 鍵消滅?事實上,很多手機上的實體按鍵早已成為歷史,當中就運用了觸覺科技,其中包含了輸入與反饋部分,輸入的部分如 iPhone 的 3D Touch 機制,可以偵測使用者按壓螢幕的力度與變化,讓 App 顯示不同的資訊或功能;而觸覺反饋則是機器帶給人類的觸覺感受,例如遊戲手掣的震動、力,或者溫度、氣味等身體感官訊息。
遊戲界就是最早嘗試使用沉浸式觸覺科技的市場,遊戲機開發商 Sega 早在 1976 年,就將震動機能用於賽車遊戲,使玩家在與其他車輛碰撞時產生震動,廣受賽車玩家歡迎,並引起許多人追隨,觸覺科技亦可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和產業。
法國 Hap2U 公司早前號稱設計出全球首款支援觸覺反饋 (haptic) 的智慧型手機顯示器 Hap2phone,運用超音波潤滑原理 (ultrasonic lubrication principle),讓使用者隨著手指在塑料、木材和玻璃上滑動過程中,改變對於不同表面的感覺,從而讓顯示器上的各種紋理觸感成真,例如魚鱗的紋理、木材的質地等,這項技術獲得了 2020 年 CES 創新獎項。
你可有想過上網買衣服也能「摸」得到嗎?觸覺技術裝置可讓線上消費者在智慧型產品上,體驗到產品如衣物的材質和紋理,增加消費者對物品實體的理解,進而得到更真實的感覺,增加使用者購買意願。
日本的硬體業者 Miraisens,將觸覺科技裝置微型化至一個遊戲手掣或遙控器的大小,藉由施加對指尖不同區域的震動模式變化,「欺騙」大腦產生包括力道、壓力、形狀或者物品紋理的錯覺,這項技術或能讓遊戲玩家好像觸摸到遊戲世界中獲得的虛擬寶物。
香港城市大學與多間國際高等學府組成跨院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皮膚集成觸覺介面」系統,如同「電子皮膚」,可以幫助義肢使用者感受外在環境。當截肢者戴上表皮 VR (epidermal VR) 在截肢手臂終端,他能感受到機械手觸摸東西的感覺例如形狀觸感等效果。
科學家把觸覺科技應用在醫學儀器「達文西外科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上,這系統讓外科醫生可透過控制機械臂完成微創手術。
以往的系統沒有觸覺的回饋,醫生只能透過熒光幕觀察腫瘤是否被完整切除、是否還有腎石在身體內等,新的技術增加了不同的傳感器,讓醫生能得到親身做手術的觸感,知道組織是軟是硬,知道手術線是否縫得太緊,促進了醫學的培訓,也可以讓遙距指導不同的本地醫生操作儀器,不用再需要透過語言來表達觸感,而能遙距地感同身受。
VR 與 AR 技術在過去幾年成功帶起市場熱話,兩者雖非新技術,卻因《Pokemon GO》這個遊戲成為街知巷聞的話題,甚至成為未來的重大趨勢。可以預期的是,身在疫情時代,當人們的生活與交流逐漸傾向線上,「觸覺」的心理需求將逐漸需要新型態的科技來滿足。除了視覺與聽覺,觸覺科技或許是令VR世界更完整的重要元素,因此這個科技的潛力也是無限。
撰文:Stephanie、Ray
圖像設計: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