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安坐家中,便可透過外賣平台輕鬆買到各種美食,因為網上外賣平台已逐漸成為忙碌城市生活的一部份,其實這趨勢在內地早已成熟,近年香港也開始了這熱潮。
不過,餐飲外賣平台市場的競爭越演越烈,多間公司仍然要靠燒錢方式爭奪市佔率,幾年前進軍香港的外賣平台如 Deliveroo (戶戶送) 和 Uber Eats 都尚未收支平衡,持續錄得虧損。不過,外界依然看好外賣平台長遠前景。對於中小型食店又有甚麼契機?
以往很多評論指,香港不利外賣平台的發展,最大原因是香港物流成本高,約 30 至 40 元,估計訂餐金額要 100 元或以上才有得賺;相比內地,物流成本只要約 10 元人民幣,訂餐超過 30 元人民幣已有利潤,這差距令兩地外賣市場發展速度有異。
不過,國際品牌卻看到另一生機,它們認為香港餐廳選擇多,人口密度非常高,食物由離開餐廳至送到客人手上需時不多。在其他地區,外賣員多用電單車或單車送餐,但在香港就設有「步兵」外賣員 (即徒步送餐)。
香港的外賣市場慢慢形成,隨著香港外賣 Apps Plum 敗走,現在呈現出 Foodpanda、Deliveroo 和 UberEats 三強鼎立的狀態。當中以 Deliveroo 市佔率最高,大約為 55% 至 60%,屬本港外賣 App 的龍頭。
來自英國的 Deliveroo 於 2015 年底進軍香港,它的特色是與較多大型飲食集團合作,例如中環鏞記燒鵝及米芝蓮餐廳。Deliveroo 每單交易會設最低消費,食物價錢也略高於餐廳堂食。不過,Deliveroo 提供「即時跟蹤訂單」功能,方便客戶追蹤外賣員即時位置,服務較佳。
Foodpanda 則早在2014年登陸香港,它是三大平台中唯一提供現金付款。不過,Foodpanda 在地圖上設定送餐地點較不方便,有機會未能定位到準確地址。
Uber Eats 乘着母公司 Uber 名氣為人熟悉,主打本土餐廳,當中有一些是獨家合作餐廳,例如荔園茶餐廳及媽咪雞蛋仔,食物上消費者可有更多選擇,更有獨家的宣傳活動,而且它不設最低消費。不過,Uber Eats 在香港部分地區不設送餐服務,如香港仔田灣或粉嶺。
外賣平台的收入來自收取用戶送貨費,和向餐廳收取服務費及佣金。平台會向餐廳收取一筆固定及一次過的費用,提供平板電腦、打印機、包裝及外賣袋等。而平台主要的成本,包括整個線上系統的運作、車隊及宣傳費用。
對於中小型餐廳,外賣平台或帶來不少好處,以往不少香港餐廳基於外賣人手成本高、及訂單難預測,而沒有提供外賣服務。現在外賣 Apps 可解決物流問題,較遠的客戶也可在短時間內收到外賣,幫助餐廳有效率地開拓新客源。而使用軟件不但幫助接單,更可用作分析外賣數據,有效幫助餐廳預測,作出更準確的材料訂購及準備,亦可收到客戶意見作出回應及改善。
同時,餐廳也可因應需求 (如午市太忙),作實時餐牌改動、例如停售某食物,負責人可以靈活控制,令外賣的工作流程更順暢。而且由於競爭大,這些平台都落力賣廣告,亦會安排高峰時段免運費,或者提供優惠碼,變相是免運費,吸引不少消費者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