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當今世代,網上銷售已成為主流,但無論你是中小企、或是大企業,都要面對一個兩難題:我應該建立自己的網站,還是利用不同社交平台去做營銷?給你打個比喻:你應該開自己的店舖,還是將產品放到超市、百貨公司去賣呢?
隨著過去 20 年數碼發展,我們早已習慣在淘寶、Gmarket、Amazon 等購物平台進行網購;通過 WhatsApp 和 Facebook 與親朋好友溝通;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 下載應用程式;使用 Foodpanda、UberEATS 叫外賣等等。
各種平台已經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中,在疫情中大家足不出戶,就更依賴各種平台。平台型的商業模式具有兩個特性:第一是開放,可以整合全球的各種資源。第二是讓所有用戶一起參與,實現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零距離。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變化越來越快和難以觸摸,單靠企業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人才,很難快速滿足用戶的需求,所以企業需要打開邊界,通過平台以最快速度匯聚資源,建立一個更大的商業生態網絡,打造一個多方共贏互利的生態圈。
踏進平台經濟時代,企業基本上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就是自己建立平台,另一條路是被平台化。而事實上,只有少數企業能夠或適合建立平台,絕大部份企業都是被平台化。
舉個例子,蘋果通過其應用商店 App Store,可以控制在平台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式。而平台化更是最有可能產生巨頭的商業模式,全球最大的 100 家企業當中就有 60 家企業的收入來自平台型商業模式,包括蘋果和 Google。
但是,自己發展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還有無數時間和心血,去反覆測試平台的功能和穩定性,即使是大企業也要極大的恆心和毅力,更何況是「無錢、無人、無時間」的「三無」中小企?即使簡單如自行開設一間網店,動輒要花費數十萬元,需要找人設計網頁版面、建立良好用戶購物體驗,還要動用人力物力兼顧付款方案及物流安排。這對資源不多的中小企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負擔。
故此,中小企可以選擇做精、做專、做小、做好,並借助大企業平台,成就小企業的事業,依靠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優質產品,與平台實現合作共贏。中小企賺取自身業務的利潤,平台賺取綜合服務的利潤,大家各取所需,各有發展。
平台經濟下的中小企,必須注意 5 大因素
網上銷售平台主要分為 4 類:自行製作及營運的網店 (例如 Shopline)、固定模式而自行營運的大型平台 (例如淘寶、eBay)、類似超市的銷售平台 (例如 Amazon、HKTVmall)、還有社交平台 (例如 Facebook、Instagram)。
這些平台都為不同規模的商戶提供解決方案,你應該因應自身業務需要而選擇合適的平台,例如你的產品以實用為主 (例如電鑽),較適合淘寶或 Amazon;相反如果你售賣的是獨有產品、或有著獨特的品牌故事,則可能選用社交平台或自家網店更合適。
另外,選擇計劃時應留意合約細節,包括:每單交易平台抽取的交易費、簽約年期和每月維護服務費等。如果有疑問,需要在簽約前向平台顧問查詢。
網上平台因為其便利性而極速發展,而這種便利性亦衍生出新消費模式:速度要快、產品放置要清楚、購物流程要順暢、付款要安全、物流安排要妥當等等。因此當中小企選用這類平台時,要留意整個配套是否能產生優質的用戶體驗。
在香港,Shopline 和 Boutir 掌舖是兩間較為人熟悉的智慧開店平台,他們能提供一站式開網店服務,包括:完善訂單及庫存系統、多元付款方式物流串接和提供即時網店數據分析等,使中小企在短時間內打造理想的網店。
商家購買網店方案後,下一個步驟便是利用平台的網頁模版為商品上架。初次接觸時難免感到少許困難,所以商家需要花費額外時間去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平台都不定時舉行開店講座,介紹平台功能及行銷配套,商家應盡可能抽時間參與,使營運網店時更得心應手。
例如 Shopline 與 Google 進行串接提供 Google 購物廣告,協助商家輕鬆投放網絡廣告,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提升網頁轉換率。這些網上廣告行銷服務都需要額外的費用,所以商家需要制定合適的行銷預算。
為了吸引消費者使用網店平台,起初商家都需要通過折扣作宣傳推廣。而且一開始需要時間摸索,所以商家對於平台模式盈利時間要有合理的預期,通常需要忍受一定周期的虧損,才能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獲利。
撰文:Valerie、Ray
圖像設計:Kay